在氣候變遷、糧食安全與農業資源壓力日益加劇的背景下,農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大氣電漿技術(Atmospheric Plasma Technology)憑藉其環保、高效、無毒且多功能的特性,正逐漸成為永續農業的重要支柱。不論是在肥料替代、病蟲害防治、種子處理或農藥殘留分解上,都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效益。

什麼是大氣電漿技術?

大氣電漿是一種在常溫常壓下產生的電離氣體,可產生活性氧氮物種(RONS),具有強大的滅菌、誘導免疫與促進生長等生物活性。當此技術應用於農業時,可用於:

  • 製備電漿活化水(PAW)作為綠色氮肥
  • 誘導植物抗病能力
  • 滅活種子與土壤中的病原體
  • 分解農藥殘留與減少環境污染

延伸閱讀:大氣電漿原理是什麼?3分鐘帶你認識!

大氣電漿股份有限公司的空氣製鞋技術曾被國家地理頻道報導,並獲得Energy Globe Awards全球能源獎!現在就加入我們的Line@填寫表單,讓我們一起環保製鞋!

大氣電漿在農業的核心效益與應用場景

從替代化肥農藥到提升作物品質與環境友善,大氣電漿技術在農業中展現多元應用與顯著效益。

1. 替代化肥與農藥,降低成本支出

  • 電漿活化水作為氮肥:以空氣、水與電力製成硝酸鹽,無需傳統哈伯法,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放。
  • 減少農藥依賴:可直接滅活真菌、細菌與病毒,並誘導植物自體免疫機制,減少農藥施用頻率。
  • 成本優勢明確:化肥與農藥成本佔農業總投入的20-30%,電漿技術能有效壓低這部分支出。

2. 增強植物抗病與抗蟲力

  • 激活防禦基因:電漿處理誘導茉莉酸(JA)與水楊酸(SA)訊號通路,促進PR蛋白與抗氧化酶表達。
  • 對抗病蟲害:如稻米面對秋行軍蟲時,電漿處理可使害蟲死亡率提升25%,減少植物損傷。
  • 系統性免疫效應:電漿處理葉片後,根部也會產生抗病反應,形成植物全身的免疫防線。

3. 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

  • 促進生長發育:種子經電漿處理後,發芽率提升20-40%,根系發達,植株生長更快速。
  • 增加營養價值:番茄、甜椒等作物在PAW灌溉下,不僅產量提升15-30%,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與多酚含量也同步提高。
  • 延長保鮮與減少損耗:收穫後的果蔬若經電漿處理,表面微生物被抑制,保鮮期延長,損耗率降低。

4. 降低環境污染,支持永續農業

  • 減少氮流失與水體污染:電漿氮肥濃度可精準控制,避免過量施用造成土壤酸化與地下水污染。
  • 分解農藥殘留:例如使用冷電漿可降解80%以上的除草劑二氯苯胺(Diuron)殘留。
  • 無毒副產物:與化學農藥不同,電漿不會產生有毒殘留物,對人體與生態更安全。

大氣電漿在農業的實際應用案例

透過不同作物與情境的實地驗證,展現大氣電漿技術在農業中的實用性與成效。

應用情境效果與成果
小麥種子處理發芽率提升40%,病原菌感染率降低80%
番茄灌溉使用PAW後產量提升30%,抗氧化物含量增加20%
稻米抗蟲防治害蟲死亡率提高25%,植物損傷率降低
農田除草劑殘留處理DBD冷電漿可分解80%以上Diuron殘留

大氣電漿在農業的成本與回收效益分析

評估設備投資、營運支出與長期節省效果,全面了解導入大氣電漿技術的經濟可行性。

  • 初期投資:冷電漿系統建置成本偏高,但已可由小型模組化設備解決,如VitalFluid等系統支援農場即地製肥。
  • 營運成本低廉:僅需水、空氣與電力,能源效率高,且不需化學藥品採購。
  • 回本期預估:依作物種類與農場規模,預估回本期為 3-5,並持續產生長期節能與產值效益。

大氣電漿在農業的技術挑戰與發展方向

雖具高度潛力,大氣電漿技術仍面臨成本、規模化與參數優化等挑戰,未來應持續推進應用驗證與技術精進。

  • 設備成本仍高:需仰賴政策補貼、農業合作社或農業企業共同投資。
  • 技術參數需個別調整:不同作物與土壤條件需搭配不同電漿參數,尚需進一步標準化。
  • 規模應用仍待擴展:多數研究集中在實驗室與小型田間試驗,工業化應用正逐步推進。

大氣電漿技術正逐步改變農業對資源與化學品的依賴模式,不僅有助於提高產量、降低成本、保護環境,更能提升整體農業系統的韌性。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與政策推動介入,未來有望在全球農業中大規模應用,成為推動綠色轉型與糧食安全的關鍵科技。

大氣電漿股份有限公司_CTA
【鞋底免打粗/免處理劑,生產效率大提升】